当前位置: 首页 > 动态 > 正文

“洒满阳光的青春”——百名青年逐梦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丨让家乡的“碗”装更多的粮 世界通讯

2023-07-05 09:35:36宿迁网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沿沭阳县沂涛镇常荡村村口向东1000米,映入眼帘的是沭阳汇丰家庭农场。6月中旬,正是农场最忙碌的时节,场内宽敞的晒场上堆满了刚从地里收割上来的小麦,这些粮食堆成了小山。阳光照在粮食上,折射出金灿灿的光,将徐福胜脸上的皮肤衬得透亮,连同他脸上的笑容一起渲染成跳跃的明黄色。

“颗粒归仓,心中不慌!”徐福胜手里捧着刚从车里倒下来的小麦,听着麦粒从手中倾泻而下的声响,跟记者说起了他返乡种地的故事。“80后”的徐福胜,曾在常州开一家电子科技公司,年收入可达百万。“我自小就在农村长大,外边千好万好不如把自己家乡变好。”2021年,在外发展了20年的徐福胜,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先机,带着他积累的资金返回老家种地。

徐福胜刚回到老家马厂镇民主村时,就赶上村里推行土地流转政策,他抓住时机,以一亩地850元的价格承包了村里200亩土地。这些土地,徐福胜全部用轮作的方法种植粮食。他说,种植“一稻一麦”是国家稳定的物质来源,只有做到“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,才能确保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。

2021年11月,徐福胜将承包范围扩大到沂涛镇,在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下,又承包了1000亩土地。据统计,徐福胜先后在马厂镇、沂涛镇共计承包2500亩土地,这些土地可为他带来750万元的年产值。随着承包土地面积的扩大,储存的设备和厂房成了种地的“必需品”。2022年,徐福胜投资1000余万元建立厂房、引进设备。目前,该厂房占地约15亩,配套粮食烘干设备6套,日烘干能力达360余吨。此外,厂房内还建有标准化粮仓2000多平方米、晾晒场4000多平方米,配有标准化农机库和辅助用房。

新时代农民种地需要懂得先进的种植技术,为此,徐福胜始终坚持向“科技种植”靠拢,每年参加县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不少于10次。他的手机里也全是种粮方面的资料和视频,就连刷抖音都是种粮专家的视频。

在系统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后,徐福胜还不忘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种粮实践相结合。在选种上,徐福胜结合当地气候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半冬性小麦;在种植中,为了提高效率,徐福胜学习并使用了无人机和植保机进行打药。“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工作效率,喷药的农机上还配备了导航系统,通过导航系统可以精准确定喷洒区域,避免重复喷洒。”徐福胜说。

徐福胜不仅引用新技术种田,还将新方法带回到自己的农田里。徐福胜发现,土地在旋耕之后变得松软,土壤之间的空隙也变大了,这时候的土地被当地人称为“漏风土”,若此时种下种苗不做镇压工作,长出来的小麦会因为土地松软而变得不稳定,很容易被风吹倒。而经过镇压机镇压后的小麦则把根系扎得又深又牢,这样长出来的小麦不仅抗倒性极强,还很抗冻!“今年虽然遭遇过多次极端天气,我田里的小麦都没受到冻害!”徐福胜自豪地讲起了今年的小麦长势。

在稳扎稳打提升自己田地产量的同时,徐福胜还不忘给家乡的农户们做起了免费的老师。通过向农户传授科学种植方法,带动周围的农户们也一并规避风险,提升产量。为了让周边农户不出远门就能卖个好价钱,徐福胜会以略高于周边市场的价格来回收散户们的粮食,让农户们种地有人带,余粮有处卖。

2022年,徐福胜响应国家号召,规划出650亩土地用来种植玉米和大豆。采用国家推行的“2+4”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,通过充分利用玉米边行效应优势,达到“玉米不减产,增收一季豆”的效果。“这种模式在减少土地使用面积的同时,还能增加玉米和大豆的产量。”徐福胜表示,今年他采用“4+6”间种模式,种植4行玉米和6行大豆,这种套种模式更便于收割。

傍晚时分,红彤彤的霞光染红了晒场的麦山,麦山变得柔和起来,像是新娘打了腮红的脸颊。当最后一层红霞慢慢隐去光芒时,徐福胜身后的麦山变得高大起来,仿佛成为大家可以依靠的山!(见习记者 徐欢)

关键词: